作者:窗敲雨
在单调的日常工作中,科学家们也没忘了寻找美景与乐趣。化学试验室里,就藏着不少小小的惊喜。《化学化工新闻》(C&EN)是美国化学学会发行的一份周刊,在C&EN 创办的博客“Chemistry in Picture”中,收集了世界各地化学研究者用相机记录下的化学之美与趣味瞬间,这一期的科学美图就来自这里。
蓝色星球一颗迷人的蓝色星球?这其实是在圆底烧瓶中生长的一种萘酚衍生物结晶(7-溴-2-萘酚)。这是一种荧光物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结晶发出的蓝色荧光照亮了圆底烧瓶,宛如暗夜中的星球。
研究者们对这种物质很感兴趣,但这并不是因为它好看的颜色。研究者们发现,当处于激发态时,由于电子密度变化,这种分子的酸性会骤然增强。这种特别的性质使得这种分子成为了有机化学中有用的催化剂。
拍摄者:Jamie Wang and Kenneth Hanson
丝DNA看起来是什么样?教科书上所讲述的双螺旋或是精致的折叠结构,我们平时没法直接观察到,不过通过家庭小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一坨粗提DNA的样子,并且可以把它拍得很美。
在这张图片上,白色丝状的析出物就是粗提DNA的样子,它是从草莓中提取的。我们所吃到的草莓是八倍体,它的细胞中有足够分量的DNA分子,而且它又很柔软容易碾压,因此就成了提取DNA的绝佳选择(更多阅读:GEEK厨房之草莓酱,和一坨肉眼可见DNA)。在加入洗涤剂的“提取液”中充分碾压草莓,破坏细胞结构,然后再在提取物中加入冷乙醇或是异丙醇,接下来,在醇层中析出的白色漂浮物,它就是初步提取的DNA了(只不过,其中还有不少杂质)。
拍摄者:Amy Davis Roth
蜿蜒结晶
1990年代,布赖恩·勒夫(Brian E. Love)在实验室里围绕着樟脑分子进行有机合成研究。樟脑(camphor)是一种萜类有机化合物,人们用它来防虫,而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一天,他利用樟脑分子与2-氨基联苯进行反应来制备一种亚胺,结果,反应产物在圆底烧瓶中形成了这些令人惊叹的结晶花纹。
对这瓶结晶爱不释手的勒夫决定把它保留下来,并另外重做了反应。如今,这瓶蜿蜒的结晶已经在他的实验室里保存了超过20年。
拍摄者:Brian Love
双重荧光
在两层不混溶的溶剂中分别加入荧光物质,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就得到了这张双重的荧光。上层溶剂是己烷,其中溶解了苝(perylene),呈现蓝色荧光;下层溶剂是水,其中溶解了常见的荧光染料荧光素(Fluorescein),它会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
在赏心悦目之外,荧光物质还有很多利用价值。投稿这张图片的化学教授布赖恩·瓦格纳(Brian Wagner)就利用荧光染料来开发针对特定物质的“分子传感器”。所谓分子传感器,其实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分子,它可以与需要检测的特定物质结合,并在结合之后产生可检测的变化,荧光性质的变化就经常用在这类检测当中。(更多阅读:用分子给信息加个密)
拍摄者:Brian Wagner, 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
堆“蘑菇”
还记得入水聚成一坨,出水丝毫不湿的“魔术沙”吗?这是一种经过改造的沙子,它一般是普通沙子和三甲基硅醇反应的产物。三甲基硅醇在沙子表面留下了“疏水镀层”,这极大地改变了它们与水接触时的表现。
魔术沙刚发明时曾被考虑用作处理原油泄漏,但因为成本不合算,最终它更多还是成了一种玩具。在这里,波多黎各大学的学生为魔术沙发明了一种新玩法:用它做个蘑菇。为了尽可能减少与水的接触,魔术沙入水后会聚成一坨,这坨沙子甚至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状,而完全不用担心把周围的水搅浑。而疏水性又帮助蓝色的魔术沙在水面上漂浮,形成“蘑菇伞”的样子。
拍摄者:Kathleen Velazquez-Sotomayor
一“碘”两面
一些化学物质的颜色会根据身处的溶剂而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溶剂化显色”。碘分子(I2)就是溶剂化显色的典型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分液漏斗的下层,溶解在水中的碘呈现棕黄色,而在上层的非极性溶剂己烷中,碘呈现出亮眼的紫罗兰色。
在图中,水层的颜色从左至右依次加深,而有机溶剂的紫色依次减淡,这是因为右侧分液漏斗的水层中加入了更多的碘化钾,通过形成I3–,更多碘被“拉”到了水层。在一些太阳能电池中,会用到I3–和I-的互变来传递电荷。
拍摄者:Brian Wagner
透明暗影
同样是“透明”,普通玻璃与石英玻璃有什么差别?看看它们在紫外光下的表现就知道了。在图中,研究者将石英玻璃容器与普通的玻璃烧杯挡在一块荧光薄层板前面,并用短波紫外线进行照射。普通玻璃对短波紫外线的透过率不好,因此在玻璃烧杯的后方,板子上没有显示出荧光,留下了一个阴影,而短波紫外线可以顺利透过石英玻璃,使薄层板上发出绿色的荧光。(需要注意的是,波长较长的UVA依然会穿透普通玻璃,所以玻璃窗并不能替代防晒哦)
拍摄者:centralscience
番外篇:潜伏
“第127天:旁边的试剂还没发现我其实是瓶辣椒粉!”
乔纳森·谢尔(Jonathan Scheerer)教授表示,自己其实也不太清楚这瓶辣椒粉究竟怎么跑到了自己实验室的架子上,不过它看起来和旁边的试剂真是毫无违和感……
图片来自:radiatorcheese/Scheerer lab
科学辣么美
(排版:Sol_阳阳)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6月11日,北京新冠肺炎本地病例清零后再次发现确诊病例,截至6月17日24时,北京7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达158人。
6月17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3场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日均核酸采样约40万人,今后几天还将持续扩大检测能力。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护人员为市民采集咽拭子。
采集到的核酸样本送往哪里?样本如何检测?多长时间能拿到检测报告?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及其核酸检测实验室,带来详细报道。
检测操作均经“传递窗”
单日检测样本上千
▼
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楼二楼,工作人员打开新冠核酸检测样本接收处的阀门,将数百份样本放入一个银色的金属“传递窗”内,由身着防护服的检测人员转运至一墙之隔的实验室。
核酸检测实验室有着极高的安全防护要求。实验室由多个功能各异的区域组成,样本的传递通过连接各个房间的传递窗完成。传递窗单次仅单侧可打开,窗内设有用于消毒的紫外灯。实验室内一直处于负压状态,以防止气体外泄造成污染。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全副武装”的检验技师将灭活后的样本送至核酸提取台。
据检验工作人员介绍,样本经传递窗进入实验室后,会由工作人员消毒,并放入56℃温箱中灭活30分钟。灭活时间到,工作人员取出样本,扫码核收。随后进行样本的核酸提取,提取出来的核酸与扩增检测试剂混合,配置成PCR反应体系,再经传递窗到扩增区进行核酸扩增检测。
△核酸提取区,检验技师吸出样本。
△核酸提取区,检验技师准备将样本滴到用于核酸提取的预制板内。
△核酸提取区,检验技师将装有样本的预制板转移到核酸提取仪。
△核酸提取区,检验技师将装有样本的预制板送入核酸提取仪进行核酸提取。
△试剂准备区,检验技师将配置好的核酸扩增检测试剂装入96孔板。
△核酸提取区,检验技师吸出提取好的核酸样本。
△核酸提取区,检验技师将提取好的核酸样本注入装有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的96孔板,进行PCR反应体系配制。
△核酸提取区,检验技师将配置好的PCR反应体系放入传递窗,准备到扩增区进行核酸扩增检测。
△扩增区,检验技师将装有配置好的PCR反应体系的试剂盒放入扩增仪内进行基因扩增。据检验技师许月鹏介绍:“通俗地来讲,试剂盒里有可以找到核糖核酸的‘侦察兵’,经扩增仪找到之后扩大,我们就可以根据图表分析出结果。”
两小时后,相关数据便在电脑中显示,工作人员由此判断结果,并在24小时内将经过审核的报告发放到被检测者手中,被测者也可通过首钢云病例APP查询检测结果。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前来领取核酸检测结果的市民。
据检验科工作人员介绍,从14日开始,随着筛查人数上升,核酸检测量陡增。实验室在14日当天完成检测样本500多个,15日完成600多个,16日则完成了1200个样本的检测。
发热病人及时分流
核酸采样不到十秒
▼
6月17日,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急诊楼东侧的道路上看到,医院在此设立了数十米的核酸检测挂号缴费通道。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通道自14日起设置至今,每天都有数百人前来检测。前两天有不少社区、市场及餐饮行业从业人员集体前来检测,排队的人“基本处于爆满状态”。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工作人员用喇叭提醒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人们保持安全距离排队。
队伍中,在海淀区从事销售服务的曾先生因雇主要求需凭核酸检测报告上岗,所以来此检测,徐女士则表示自己喉部不适,“检测一下出个结果能让自己放心”。
△6月17日,医院为防止人群聚集,设置分诊台进行人员分流。自费前来检测的市民花180元开单后,便可进行咽拭子采集。
通道口,有数名工作人员负责咨询服务,并及时将发热病人引导至不远处的发热诊区,以减小感染风险。发热诊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发现确诊病例,会立即将其转移至定点医院治疗,疑似病例则会安排在隔离区留观。
△6月17日,发热病人做CT筛查。据工作人员介绍,16日一天有近800人参与筛查,其中有50余例发热病例,目前未发现疑似病例。
△6月17日,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内,医护人员正在配药。
△6月17日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内,医护人员为病人输液。
工作人员建议:“在早上7点或者下午3点左右来排队检测,人会少点。”18日,该院一座新建立“临时方舱”也开始被用于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通常情况下,不到十秒,医护人员便可完成一位被测者的样本收集。
△6月17日,市民排队等待咽拭子采集。
△6月17日,市民在进行咽拭子采集。
△6月17日,医护人员将棉签在被检测者的喉咙内刮过,不到十秒钟,样本便被收集到试管中。
△6月17日,医护人员将采集到的咽拭子样本放入收集筐。
站立采样10小时
样本检测到凌晨
▼
消化内科护师刘思宇14日主动报名参与采样任务。她和另外两名同事每天上午6点多到达采样点,最多一天站立采样近10个小时。刘思宇不时稍微蹲下或者伸腿,以缓解腿部的僵硬感。
高温天气下,采样点有一台电风扇对着刘思宇直吹,但在防护服内无法感觉到风力,她便在中午休息时间,消毒完成后,稍微拉开脸部的缝隙,让风吹进去。“那个时刻特别舒服”。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核酸采样点,由于气温炎热,一名护理人员在休息间隙将脸贴近电扇降温。
防护服内声音被阻挡,刘思宇说话时只能喊出来,才能让面前的检测者听见,由于穿着防护服不方便喝水,她常常觉得口干到“嗓子都冒烟了”。
核酸检测实验室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检测技师许月鹏和同事们不停地进行一波又一波的样本检测,“基本停不下来”。早前只要2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现在6个人都有些忙不过来。检验科副主任郑凤芝连续好几天都睡在医院值班室,为了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她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下,清晨六七点就起床工作。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医生调整护目镜进行核酸样本提取。
△6月17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当天核酸样本采集结束后,检测技师脱下防护服走进清洁区。
在实验室连续几小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核酸检测工作是一件极其费神费力的事,但郑凤芝说,自己的体质不错,能熬得下来。
“对于我来说,工作摆在这里,我必须要去完成”。
摄影 新京报记者陶冉 文字 新京报记者张熙廷
编辑 陈婉婷 校对 卢茜
相关问答
在物理实验室建设中,我们需要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在技术上作全面、长远的考虑,安排比较科学、规范、便捷、安全与美观的格局。柜、架的捶放,排列准...
在物理实验室建设中,我们需要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在技术上作全面、长远的考虑,安排比较科学、规范、便捷、安全与美观的格局。柜、架的捶放,排列准...
2020-03-063077253热门效果图实验室玻璃器具片效果图10平米实验室效果图13平米实验室效果图5平米实验室效果图化学实验室效果图医院实验室效果图现代...
2020-08-295271667热门效果图实验室边台效果图汇总实验室边台效果图片实验室边台效果图实验室台柜效果图汇总实验室边台安装效果图实验室台柜摆放效果...
[最佳回答]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天平和...
3、在设备设置界面,点击实验室的选项。4、进入后,选择拍照设置的选项进入。5、点击后,选择下方的蓝牙配对的选项。6、点击后,会提示配对成功。7、这时就可以...
[最佳回答]最简单的方法:使用visio2007画.我就用这个画平面图的.有多种方案,还能改变颜色.可以保存为图片.
无菌室一般为4—5平方米、高2.5米的独立小房间(与外间隔离),专辟于微生物实验室内,可以用板材和玻璃建造。无菌室外要设一个缓冲间,错开门向,以免气...
这是校园官网上的图片:分别是PCB制作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护理实验室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好,学校的环境一般般,条件设...
SARS病毒P4实验室即题主所问,它是适用于研究对人类具有极高危险性的,可通过气溶胶或传播途径尚不清楚或完全清楚的并且尚无疫苗等特效药或治疗方法的病原微生...